自然号 - 给广大网友解决创业的问题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投稿 >正文
已解决

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(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)

来自网友提问 提问时间:2022-12-28 14:26:53 阅读次数:0

答案

本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(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)内容都在下面,请亲们详细阅读,祝您开心!

李白《登金陵台》诗歌鉴赏

 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,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,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,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。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《登金陵台》诗歌鉴赏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  《登金陵台》

  李白

  台上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。

  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
  三山半落青天外,一水中分白鹭洲。

  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

  分析:

  李白很少写律诗,而《登金陵台》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。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,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,被排挤离开长安,南游金陵时所作。

  开头两句写台的传说,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,却不嫌重复,音节流转明快,极其伏美。“台”在金陵山上,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集于此山,乃筑台,山和台也由此得名。在封建时代,是一种祥瑞。当年来游象征着王朝的'兴盛;如今凤去台空,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,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,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!

  三四句就“凤去台空”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。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。诗人感慨万分地说,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,东晋的一代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。那一时的烜赫,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!

 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,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,投向那不尽的江水:“三山半落青天外,一水中分白鹭洲。”“三山”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,三峰并列,南北相连。陆游《入蜀记》云:“三山,自石头及山望之,杳杳有无中耳。及过其下,距金陵才五十余里。”陆游所说的“杳杳有无中”正好注释“半落青天外”。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、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。“白鹭洲”,在金陵西长江中,把长江分割成两道,所以说“一水中分白鹭洲”。这两句诗气象壮丽,对仗工整,是难得的佳句。

 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,他想看得更远些,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。但是,“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”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。长安是朝廷的所在,日是帝王的象征。陆贾《新语·慎微篇》曰:“邪臣之蔽贤,犹浮云之障日月也。”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*邪包围,而自己报国无门,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。“不见长安”暗点诗题的“登”字,触境生愁,意寓言外,饶有余味。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《黄鹤楼》诗,欲拟之较胜负,乃作《登金陵台》诗。《苕溪渔隐丛话》、《唐诗纪事》都有类似的记载,或许可信。此诗与崔诗悉敌,正如方回《瀛奎律髓》所说:“格律气势,未易甲乙。”在用韵上,二诗都是意到其间,天然成韵。语言也流畅自然,不事雕饰,潇洒清丽。作为登临吊古之作,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,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,把历史的典故,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,交织在一起,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,意旨尤为深远。


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(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)

本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(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)的内容就到这里,感谢大家的支持。

99%的人还看了

版权申明

本文"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(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) ":http://www.jdwwe.com/3796.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,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。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给我们来信(19581529@qq.com)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