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号 - 给广大网友解决创业的问题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投稿 >正文
已解决

论语八则文言文翻译及解释(论语八则对人生的启示)

来自网友提问 提问时间:2023-01-19 10:37:09 阅读次数:0

答案

本文论语八则文言文翻译及解释(论语八则对人生的启示)内容都在下面,请亲们详细阅读,祝您开心!

论语八则文言文翻译

  篇一: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

  1、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(《学而》)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。学了知识,按时复习,这是愉快的事。这里既有学习方法,也有学习态度。朋,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。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在一起探讨问题,是一种乐趣。

  人家不了解,我却不怨恨,是君子的风格。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。

  2、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《为政》)

  复习旧的知识,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。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做老师了。

  3、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;思而不学则殆。”(《为政》)

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,就会感到迷惑;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,就会有疑惑。

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,也是讲学习方法的。

  4、子曰:“由,诲汝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(《为政》)

  孔子说:“子路,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。(那就是)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就是聪明智慧。”

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。

  5、子贡问曰: 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 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(《公冶长》)

  子贡问道:“孔文子为什么叫“文”呢?”孔子说:“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,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。因此用‘文’做他的谥号。”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,借题发挥,教育要勤学好问。

  6、子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!”(《述而》)

 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,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。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,不断积累知识。“学而不厌”,讲的是好学精神,学无止境,从不感到满足。“诲人不倦”,讲的是教学态度,要热情地教导学生。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,所以他说:“对我来说,有什么呀?”表现了孔子的谦虚。

  7、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《述而》)

  孔子说:“几个人在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。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,对他们的缺点,要注意改正。”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,到处都有老师。

  8、子曰:"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.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.

  孔子说: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;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。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,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。”

  字词解释

  (1)子: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、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,有时也泛称男子。《论语》书中“子曰”的子,都是指孔子

  (2)学:孔子在这里所讲的“学”,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、乐、诗、书等传统文化典籍。

  (3)时习:在周秦时代,“时”字用作副词,意为“按时”。但朱熹在《论语集注》一书中把“时”解释为“时常”。“习”,指演习礼、乐;复习诗、书。也含有温习、实习、练习的意思。

  (4)说:同“悦”,高兴,愉悦。

  (5)朋:志同道合的人。

  (6)乐(lè):快乐。

  (7)人不知:此句为省略句,省略了宾语。知,是了解的意思。人不知,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。

  (8)愠(yùn):恼怒,生气,怨恨。

  (9)君子: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。

  (10) 凋(diāo):凋谢。

  (11)好(hào):喜爱,爱好。

  (12)尝:曾经。

  (13)寝:睡。

  补充词解释

  而:顺接作用,然后。

  亦(yì):同样、也是。

  乎:语气助词,表疑问语气,可译“吗”。

  自:从。

  知:知道,了解。

  而:连词,却。

  时习:时,按时。习,实习,温习。

  本段理解:

 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。对于知识,“学”只是一个认识过程,“习”是一个巩固的过程,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,必须“学”与“习”统一起来。

 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。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,并且可互相学习、共同提高。

 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。“人不知”,后面省略了宾语“之”,可译为“我”或“自己”

  文章翻译

  1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(《学而》)

  孔子说:“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,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?有朋友从远方来(交流、学习),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?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,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?”(这里既有学习方法,也有学习态度。朋友,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。)

  2、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
  “ 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聪明的人啊。”

  3、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;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(《雍也》)

  (对于知识)“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,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。”(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,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,才能真正学好它。 )

  4、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《述而》)

  “几个人同行,在里面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。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,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。”(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,到处都有老师。)

  5、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(《为政》)

  “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,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。”

  6、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(《论语·子罕》)

  “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,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。”(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,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。)

  7、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,则不达;见小利,则大事不成。

  “不要想要速成,不要贪图小的利益。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;贪图小的利益,就做不成大事。”

  8、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(《卫灵公》)

  “我曾经整天不吃,整夜不睡,用来思考,没有好处,不如学习。”

  篇二:论语八则译文

  1、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

  (子:古代对男子的尊称,先生,指孔子) (而:连词,表顺承) (时:按时)

  (习:温习) (之:代词,它,指学到的知识) (亦:助词,也) (说:同“悦”,愉快,高兴) (乎:语气助词,表反问,吗)

  孔子说:?学了,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,不也愉快吗?

  2、 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说乎?

  (朋:泛指朋友,可以译成“志同道合的人”)(自:介词,从)

 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(一起探讨问题),不也快乐吗?

  3、 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
  (知:了解,知道)(而:表转折)(愠:恼恨,怨恨)(君子: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)

  人家不了解(我),(我)却不怨恨,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?

  4、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
  (故:旧的知识 ) (而:顺接连词) (知:领悟) (新:新的东西) (可:可以) (以:凭借) (为:做) (师:老师) (矣:表陈述,了)

  复习旧的知识时,又领悟到新的东西,可以凭(这一点)做老师了。

  5、学而不思则罔;思而不学则殆。

  (学:指死读书,死记硬背的意思) (而:表转折,却、可是)

  (思:思考,动脑筋) (则:连词,就) (罔:迷惑而无所得) (思:空想) (学:认真学习) (殆:精神疲倦而无所得)

  只读书却不思考,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;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,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。

  6、诲女知之乎?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
  (诲:教,教导) (女:同“汝”,你) (第一和第六个知:指对待知与

  不知的正确态度) (之:代词, 代指孔子的训言) (乎:语气词,吧)(知:知道) (后两个之:指代事物) (为:动词,就是) (是:指示代词,此,这,指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这种态度)

 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!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就是真知啊。

  7、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

  (何以:即“以何”,凭什么) (谓:称为) (之:他,指孔文子)

  (也:表疑问,呢)

  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‘文’的谥号呢?

  8、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

  (敏:聪敏) (而:表顺承) (耻:形容词的意动用法,“以?为耻”)(下问: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)(问,询问,这里指向人请教) (不耻下问: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)

  (是以:“以是”,因此)(之,他,指孔文子)(也,表陈述,可不译) 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,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,因此赐给他‘文’的谥号。

  9、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!

  (默:静默,不说话) (而:表修饰,地) (识:记住)(之:指学习所得的东西) (而:表顺承) (厌,满足)(倦:厌倦)(何有:有何,有什么) (于:对) (哉:表感叹,呢)

  默默地记在心里,学习从不满足,教导别人从不厌倦,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?

  10、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
  (师:老师,这里指值得取法、学习的人) (焉:相当于“于之”,在里面)(从:跟从、遵循,这里指学习)

  三个人一同走路,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;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,他们的缺点,如果自己也有,就改正。

  11、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 (择:选择) (其:他们的) (而:表顺承,相当于“就”)

  (愤: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) (启:启发,开导) (悱: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) (发:启发) (举:提出,举出) (隅:方角) (反:类推) (则:就)(复:答复)

  (教导学生)不到(他)想弄明白却不能时,不去开导他;不到(他)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,不去启发他。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,就不再教他了。

  篇三:论语八则译文

  1.学到学问知识,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们,不也很高兴吗?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(一起探讨问题),不也很快乐吗?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,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?

  2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聪明的啊。

  3(对于知识)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,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。

  4.几个人一同出行,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里面。(我)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,看到他们的缺点,(如果自己也有),就要改正。

  5.复习旧的知识时,又领悟到新的东西,可以凭借(这一点)成为老师了。

  6.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,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。

  7.不要想速成,不要贪图小利。想要速成,那么就不能达到目的;贪图小利,那么就做不成大事

  8.我曾经整天不吃,整夜不睡(用这些时间)来思考,也没有什么益处,不如去学习更好。

  篇四:论语八则及论语八则翻译

  论语一则1.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
  论语一则翻译:

 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。学了知识,按时复习,这是愉快的事。这里既有学习方法,也有学习态度。朋,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。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在一起探讨问题,是一种乐趣。

  人家不了解,我却不怨恨,是君子的风格。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。

  论语二则2.子曰: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
  复习旧的知识,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。这样,就可以做老师了。

  论语三则3.子曰;由,诲女知之乎?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
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,就会感到迷惑;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,就会有疑惑。

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,也是讲学习方法的。

  论语四则4。子曰:“由,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(《为政》)

  孔于说:“子路,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。(那就是)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就是聪明智慧。”

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。

  论语八则5.子曰;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

 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,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。

  【提示】这是孔子说的话,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。“见贤思齐”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,驱使自己努力赶上;“见不贤而内自省”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“教益”,要学会吸取教训,不断跟别人下去。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,连搬了三次家;杜甫写诗自我夸耀“李邕求识面,王翰愿为邻”,都说明了这种“榜样的作用。

  论语八则6.子贡问曰;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子曰;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

  子贡问道:“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‘文’呢?”孔子说:“他聪明好学,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,所以被谥为‘文’。”

  论语八则7.子曰: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与我哉?

  孔子说:“默默地增加知识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这对我有什么难呢?”

  论语八则8.子曰;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则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

  几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。我选择他们的'优点加以学习;对他们的缺点,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。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。

  篇五:论语八则注释及翻译

 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!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!人不知而不愠(yùn),不亦君子乎!” (《学而》) 孔子说:"学后经常用得上所学的知识,不也很令人愉悦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也很高兴吗?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,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?"

  重点字词解释:

  ⑴子:先生,指孔子。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、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,有时也泛称男子。《论语》书中“子曰”的子,都是指孔子而言。孔子(前551——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鲁国陬邑(现在山东曲 阜)人。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中国古代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

  ⑵学:孔子在这里所讲的“学”,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、乐、诗、书等传统文化典籍。 ⑶时习: “习”,指演习礼、乐;复习诗、书。也含有温习、实习、练习的意思。时,按时。

  ⑷说:通假字,音yuè,实意“悦”的古体字,愉快。

  ⑸朋: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:同门(师)为朋,同志为友。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。 ⑹乐:音lè,与 说 有所区别。旧注说,悦在内心,乐则见于外。

  ⑺人不知:此句不完整,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。缺少宾语。一般而言,知,是了解的意思。人不知,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。

  ⑻愠:(yùn)生气,发怒。

  ⑼君子:道德上有修养的人。

  ⑽曰:说,说道。

  ⑾而:顺接连词,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,可不译。

  ⑿之:代词,指学到的知识。

  ⒀不:不是。

  ⒁乎:语助词,相当于“吗”。“不亦……乎”,即“不是……吗”,反问句式。

  ⒂自:从。

  ⒃知:了解。

  本段理解:

 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。对于知识,“学”只是一个认识过程,“习”是一个巩固的过程,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,必须“学”与“习”统一起来。

 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。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,并且可互相学习、共同提高。

 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。

  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
  孔子说:“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,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。“ 故:旧的 可:可以 以:凭借 为:成为

  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

  孔子说:“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,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。”

 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。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,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,甚至会陷入迷茫。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,则终究是沙上建塔,一无所得。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,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,否则就会收效甚微。

  罔:迷惘而无所得。[1]

  殆:精神疲倦而无所得

  而:连词,表转折。

  则:连词,相当于“就”“便”

  子曰:由,诲女知之乎,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
  由:仲由,子路,孔子的。

  诲:教诲。

  女(ru三声):古同汝,你。

  知:知道,理解。

  之:代词,它,指孔子教授的知识。

  为:是。

  乎:语助词。

  是知(zhi四声)也:知,同智,智慧。也,语助词。

  孔子说:仲由啊,我教给你的知识你理解它了吗?知道它就是知道它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。

  孔子要求学生实事求是,做学问不能有虚假,才算是真正的智慧,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,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,因为承认自己的不知,才会有想知道的动力,学问就会精益求精,假如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,自满了,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。

  子贡问曰: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?子曰: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指”天资聪明却好学习,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、很简单的问题为耻“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。不耻下问语出《论语》。意思为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向人请教,也不感到羞耻。耻:以……为耻。问:请教。指人好学。下,字在此处应该是指的是问题的属性为“下”,而不是请教的人为“下”。孔子主张礼,如果这个成语的解释把“下”字作为被请教人的属性,则会先无礼于人,与他所主张的思想不符。 )敏:敏捷、勤勉。; 好:喜好。:耻:,耻辱。

  词意

  默:不语,不说话,沉默。

  默而识之

  而:表修饰,可译为“的”。

  识:通“志”,指记住。

  厌:通“餍”,满足。

  之:代词,指所学到的知识。

  诲:教诲。

  子曰:“默而识(zhì)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 译文

  孔子说:“默默地记住(所学的知识),学习不觉得满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,对我来说,能有什么困难呢?

  “子曰:"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
  "意思是:孔子说:“别人的言行举止,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。选择别人好的学习,看到别人缺点,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,如果有,加以改正。”

  【三】虚数,极言很多。三、六、九、百、十、千都一样。此句中泛指多个人。焉:是兼词“于之”的意思,翻译为“在其中”。翻译:“几个爱好相同的人同行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。”指应该不耻下问,虚心向别人学习。

  【师】效法

  "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"(是讲学习的方法)

 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,对他们的缺点,要注意改正。

  善:好的,优点

  其:代“他们”。

  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

  孔子说: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;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。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,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。”愤: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。悱: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。“举一隅”三句: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,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,就不用再教他了,因为他不用心思考。名句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说的是: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,想说却说不出来时,就不去开导他;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,就不去启发他。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,先让学生积极思考,再进行适时启发。

  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
  译文:孔子说:“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,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,先不要去开导他;不到学生心里明白,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,也不要去启发他。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,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。”

  司马光救友 司马光字君实,陕州夏县人也。光生七岁,凛然如,闻讲《左氏春秋》,爱之,退为家人讲,即了其大旨。自是手不释书,至不知寒暑。群儿戏于庭,一儿登瓮,足跌没水中,众皆弃去,光持石击瓮破之,水迸,儿得活。——元末·阿鲁图《宋史》

  1.凛然:稳重的样子。

  2.指:同“旨”,主要意思。

  3.京、洛:指北宋时的 开封和洛阳。

  4.甫冠:指刚满二十岁。

  5.华靡:奢华。

  6.语:说。

  7.同列: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。

  8.左氏春秋:又称《 春秋左氏传》,相传是 春秋时期 左丘明撰。

  9.破之:指代瓮。水迸:涌出。

  10.退:回去。即了:懂得。

  11.指:同“旨”,主要意思。

  13释:放下。

  14.至:甚至。

  15.于:在。庭:院子。

  16.足:指失足。

  17.没:沉没。

  18.弃去:抛下那小孩逃去了。

  19.持:拿。


论语八则文言文翻译及解释(论语八则对人生的启示)

本文论语八则文言文翻译及解释(论语八则对人生的启示)的内容就到这里,感谢大家的支持。

99%的人还看了

版权申明

本文"论语八则文言文翻译及解释(论语八则对人生的启示) ":http://www.jdwwe.com/4479.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,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。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给我们来信(19581529@qq.com)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