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号 - 给广大网友解决创业的问题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投稿 >正文
已解决

子夜吴歌秋歌古诗原文及赏析(全诗译文及作者李白简介)

来自网友提问 提问时间:2023-02-05 16:18:14 阅读次数:0

答案

本文子夜吴歌秋歌古诗原文及赏析(全诗译文及作者李白简介)内容都在下面,请亲们详细阅读,祝您开心!

《子夜吴歌·秋歌》古诗原文及赏析

  在日常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,广义的古诗,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,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。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子夜吴歌·秋歌》古诗原文及赏析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  原文:

  子夜吴歌·秋歌

  [唐] 李白

  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。

  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。

  何日平胡虏,良人罢远征。

  注释:

  长安: 唐朝京城,今陕西省西安市。

  一片月: 一片皎洁的月光。

  万户: 千家万户。

  捣衣: 把织好的布帛放在砧石上,用杵捶打使之绵软,便于裁剪缝制。成衣浆洗后往往也用此法捶打,使之整洁熨贴。秋天换季,家家准备御寒衣服,所以月下响起一片捣衣声。

  玉关: 玉门关,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,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。玉关情,指思念玉门关外戍守的'丈夫之情。

  胡虏:指北部边疆的敌人。

  良人:古代妻子称丈夫为 “良人”。

  罢: 停止。

  译文:

 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,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。

  秋风吹不尽的是,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。

  何日才能扫平胡虏,夫君从此不再远征。

  鉴赏:

  《秋歌》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,希望早日结束战争,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。虽未直写爱情,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;虽没有高谈时局,却又不离时局。情调用意,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。

  笼统而言,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,而情景始终交融。“长安一片月”是写景,同时又是紧扣题面,写出了“秋月扬明辉”的季节特点。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,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,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。此外,月明如昼,正好捣衣,而那“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”(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)的月光,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。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,用杵捣平捣软,是谓“捣衣”。这明朗的月夜,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,而这种特殊的“秋声”,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。“一片”“万户”,写光写声,似对非对,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。秋风,也是撩人愁绪的,“秋风入窗里,罗帐起飘扬”,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。月朗风清,风送砧声,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。用“总是”二字,情思益见深长。这里,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,见境不见人,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,“玉关情”也很浓。此情之浓,不可遏止,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:“何日平胡虏,良人罢远征?”后世的某些人偏爱“含蓄”,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,其实未必是这样。“不知歌谣妙,声势出口心”(《大子夜歌》),慷慨天然,是民歌,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。而从内容上看,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,更具社会意义,表现出古代劳动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。全诗手法如同电影,有画面,有“画外音”。月照长安万户、风送砧声、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、插曲:“何日平胡虏,良人罢远征……”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,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“插曲”决不多余,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,在画外也在画中,它回肠荡气,激动人心。因此,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,而有不尽之情。

  作者简介:

  李白(701~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。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、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有“诗仙”之美誉,与杜甫并称“李杜”。其诗以抒情为主,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,对疾苦表示同情,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,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。诗风雄奇豪放,想像丰富,语言流转自然,音律和谐多变,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,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,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。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30卷。


子夜吴歌秋歌古诗原文及赏析(全诗译文及作者李白简介)

本文子夜吴歌秋歌古诗原文及赏析(全诗译文及作者李白简介)的内容就到这里,感谢大家的支持。

99%的人还看了

版权申明

本文"子夜吴歌秋歌古诗原文及赏析(全诗译文及作者李白简介) ":http://www.jdwwe.com/4968.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,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。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给我们来信(19581529@qq.com)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